玻璃与蜗牛
储物柜最深处藏着的玻璃瓶又多了道裂痕,那是我收集的第七块窗户碎片。母亲搬走那夜砸碎的落地窗,此刻正以尖锐的形态蛰伏在书包夹层,每当有人扯我后领,玻璃与帆布摩擦的沙沙声便代替我发出警报。
碎镜效应
父母在教务处签完离婚协议那天,我的课桌里爬满了蜗牛。它们在离婚证书复印件上留下银色黏液,后排男生用圆珠笔戳爆蜗牛壳的脆响,与我胸腔的震颤形成奇妙共鸣。当班主任把湿淋淋的蜗牛尸体扫进簸箕时,粉笔灰正簌簌落在我未干的泪痕上。
我开始在手工课收集碎玻璃。美术刀划破包装纸的瞬间,总会想起母亲撕碎全家福的姿势。当霸凌者第三次把我锁进清洁工具间,月光正透过气窗铁栏,把玻璃瓶照成水晶宫灯的模样。那些嵌在掌纹里的细碎伤口,成为我最早学会破译的疼痛密码。
静默螺旋
初中部走廊的监控摄像头像巨型蜗牛探头。我学会在挨打时数对方球鞋的条纹数量,十六次呼吸后他们就会失去兴致。心理咨询室的沙盘里,我总用贝壳筑起环形堡垒,心理老师记录的”创伤后应激反应”在档案柜里与飞蛾标本叠在一起。
梅雨季的黄昏,我在生物教室喂养被解剖的青蛙。福尔马林雾气中,那个总撕我作业本的女生突然闯进来,她潮湿的刘海贴着额角,手里攥着被雨淋糊的离家信。我们沉默地并排坐着,看青蛙的神经在电流刺激下抽搐,玻璃柜里的标本瓶突然齐齐泛起涟漪。
珍珠质层
毕业体检X光片显示,我的第六根肋骨有贝壳状增生。校医说这是长期蜷缩睡觉的印记,我却看见十七岁的自己正用黏液把碎玻璃黏合成铠甲。当那个总踹我椅子的男生在篮球赛骨折时,我掌心的旧伤突然开始发烫——原来有些疼痛会在时差里形成闭环。
十年后重返母校,发现当年刻满求救信号的梧桐树被制成礼堂长椅。某个暴雨突降的午后,我撞见穿校服的女孩正往树瘤缝隙塞玻璃片,她的耳骨钉在阴天里闪着冷光。我们隔着二十年时光对望,直到她指间的血珠与我的旧疤痕在雨水中达成共振。
如今我的心理咨询室挂着蜗牛壳制成的风铃,每当夜风吹过,那些螺旋纹路里就会飘出细碎的星光。最后一个来访者留下半瓶彩色玻璃碎片,说这是在老校舍拆迁时捡到的月光。我摸着肋骨上的凸起突然明白:所有带着伤痕行走的人,都在用毕生时间把沙粒磨成珍珠的经纬。
「本文为虚构作品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」